【古怪的腹瀉】
口述:郭志銳醫生
文:陳曉蕾
大約一成的長者進醫院,是因為藥物問題: 吃錯藥、弄錯份量、藥物管理出事。
長者病人的需要,向來都被忽略。藥物研發會找病情最容易定義的病人,例如只有心臟病的病人試用新藥,確保這藥物醫療心臟病有效。可是體弱長者往往同時有不同的疾病:心臟病、糖尿病、血壓高、痛風等等,這些藥物的效果會如何受影響?會否有更多副作用?實際使用有很多難以估計的因素。
還有,長者身體新陳代謝慢了,肝和腎功能都較差,藥要消化,要排走,身體機能差就排走得慢,所以副作用也會較大。再加上長者如果獨居,或者家人沒空照顧,而自理能力又轉差,難以管理藥物,那就更大問題了。
老人科醫生就要額外留意病人在吃什麼藥。我曾經在一間院舍,有位婆婆說身體痕癢,想要一支藥膏。
「癢了多久?」我隨口問。「兩年,由早到晚都癢。」她答。兩年?我查遍她所有的藥物,終於查到她在服用的一種降血壓藥,副作用包括痕癢。這種藥頗常用,但不是每一位病人都會痕癢,婆婆正是少數會出現這副作用。一停藥,她就不癢了。
又有一次在醫院,一位伯伯腹瀉入院,我翻查紀錄,發現他前幾天才因為腹瀉入院,剛出院回到老人院,很快又送回來。老人院的膳食一般不會引起腹瀉,很古怪,於是我仔細閱讀所有的病歷,發現他曾經因為痛風到醫院門診。痛風一般只需吃幾天藥,可是醫生指示服藥直到下次覆診,於是伯伯吃了四個月痛風藥,也就不斷入醫院,每次都被當腸胃炎醫治。
有時也怪不得醫生的,理論上長者服用的藥物應該由少量開始,並且增加覆診次數,起碼要在兩周後覆診,觀察藥物實際效果,然而現在公立醫院排期要幾個月,並且下次覆診又轉了醫生,很難跟進。
長者和家人也一樣困擾,覆診時間相隔太耐,家裡存了好多袋藥物;期間若然入醫院,那出院後還要繼續吃原本的藥嗎?比較理想的做法是在病人入院時,病人或照顧者把病人一直服用的藥也一併帶給醫生看,由醫生決定,以及講解在入院期間和出院後,應該服什麼藥、服用多少。
。
報導源起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journalist.hk/photos/a.291111694356140/1788407647959863/?type=3&theater